今年看过几部国产片,应该说都或多或少有了不同以往的改变着自己对国产片那种单一的搞笑或者无病呻吟的印象. 单看电影片名很文艺,女主又是好像一直都是这样文艺范儿的电影形象,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应该说太漂亮了一点,不如《费德勒:最后的12天》的马伊琍的外型的改变. 電影也是打半场好戏只是和很多年轻处女作导演一个毛病老怕说不明白老是不知道怎么来一个“惊喜”的豹尾. 委身于学生家里可能就是为了离肇事者更近一些,電影里有了一些偷窥的空镜头,而那个有意思的公主换衣服只是从嘴里说出来没得见……女主的那种无处发泄的情绪我真的以为要和雇主发生了,好在刹车了,至于很多现象都没有通过细节解释可能也是导演考虑的欠周全吧. (题外话,好在国产片开始有了突然而来的情欲戏和短暂的呻吟当然也只是点缀,可能也凸显电影的独立和文艺吧)比没有公映的幸运吧作为早期瑞典电影学派的代表作,《费德勒:最后的12天》在技法与结构上的创新极为出色. 将原本作为过渡手段的叠化剪接方式,用二次曝光的手法令其成为神迹场景,消弭原有的剪接意义,呈现出超现实的画面,构建了本片中最为重要的视觉体验,也为后来电影中幽灵的面貌定下了基调. 在剧情结构上,古典主义使用的章节式,并未阻拦在单章内继续玩花样,整体首呼应的倒叙手法,另起一枝的剧情线,穿插其中的闪回引入,在平行不干扰中,最终走到了一起,在过程中还难得的保留了悬疑的色彩. 元旦钟声作为时间的提示,连接了过往时间与当下,将实际时间与回忆过往统一了起来,这份短时间的幡然醒悟,将内心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上古经典,后来者曾多次致敬,在导演后来主演的《费德勒:最后的12天》中,伯格曼的马车戏份就是源于此片,更不要说库布里克在《费德勒:最后的12天》中的劈门设计了.